报废车拆解设备使用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设备操作规范、场地与人员防护、危险部件处理、环保要求、设备维护与检查、应急管理六大安全要点,具体如下:
一、设备操作规范
电源与接地:使用前确认设备电源匹配,避免插错电源,并确保接地保护装置完好,防止触电事故。
投料均匀性:向设备箱内投料时,需保持物料均匀、平整,避免一侧过高导致压排、活塞杆倾斜或弯曲变形。
操作禁忌:
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加热片,防止烫伤。
禁止用水冲洗机器,工作场所潮湿时,操作人员需穿绝缘鞋,禁止赤脚工作。
禁止随意更换机器上的零件,确保设备结构完整性。
二、场地与人员防护
场地要求:
拆解场地应为硬化地面,具备防滑、防渗功能,设置围堰或防渗槽防止油污扩散。
作业区上方需配备自然或机械通风装置,确保有害气体及时排出。
消防通道保持畅通,配备足额消防器材(如干粉灭火器、泡沫灭火器、应急沙等),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(如“禁止烟火”“危废存放区”)。
人员防护:
作业人员需穿戴安全帽、防砸鞋、耐油手套、护目镜(切割/敲击作业时加戴面罩)等基础防护装备。
接触危化品(如电解液、废油)时,需增配防毒面具、防化服等专用防护装备。
尘毒作业人员在现场工作时,必须戴好防护口罩或面具;在能引起爆炸的场所,不准穿能集聚静电的服装。
三、危险部件处理
动力电池:
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需用绝缘工具拆除固定螺栓,避免挤压或穿刺电池包。
电解液泄漏时,立即用专用吸附剂覆盖,禁止用水冲洗(锂电遇水易短路)。
锂电池拆解后单独存放,远离火源、热源,禁止堆叠挤压;若电池起火,用干粉灭火器或黄沙覆盖,禁止用水扑灭。
燃油系统:
拆除油管时用容器接油,油箱需彻底排空并通风24小时以上,检测油气浓度(≤爆炸下限25%)后方可切割。
燃油滤清器含油滤芯需与废油一同暂存,禁止露天堆放。
安全气囊:
未起爆的安全气囊需找到放电插头(通常在手套箱或座椅下方),短接放电15分钟以上。
放电后,用螺丝刀缓慢撬开气囊盖,取出气囊模块,禁止震动、冲击;未放电的气囊严禁强行拆除。
制冷剂回收:
使用冷媒回收机抽取空调系统制冷剂,严禁直接排放。
回收后的制冷剂需交由资质单位处理,禁止混入其他危废。
四、环保要求
废液处理:
废油(机油、变速箱油等)需收集到带刻度的密闭桶,标注“废矿物油”,移交时需记录重量、去向。
冷却液、制动液、电解液等泄漏时,需用吸附棉或沙土处理,避免渗入土壤。
危废分类:
废电池、废油、废滤芯、废制冷剂等危险废物,必须放入带盖密闭容器,标注“危险废物”及成分,严禁与普通垃圾混放。
危废暂存区需独立封闭,地面做防渗处理,并按类别设置专用容器,贴好危废标签。
固体废物处理:
可回收物(如金属、玻璃)需单独存放,做好防锈、防氧化处理。
塑料、橡胶等非金属材料需分类收集,避免混入油污。